套路一:緊盯“難言之隱”,虛構“神奇療效”。達拉特旗公安局刑偵大隊反電詐中隊指導員郭索和說,該團伙把目標鎖定為男科、婦科疾病患者,利用了他們“病急亂投醫”及發覺被騙后“不好意思”報案的心理。
廣告文本中,他們虛構并夸大“功效”,還專門成立“推廣部”,聯系網站、微信公眾號推送,以擴大“撒網”范圍。據估算,該團伙30%的支出用于“推廣”。+
套路二:先培訓后上崗,騙術“照本宣科”。團伙頭目陳某以高薪“挖”來多名“經驗豐富”骨干,對新招業務員進行“培訓”,“合格”的才能上崗。
記者在一份1.5萬字的“話術單”中看到,其標注了詆毀其他藥品“治標不治本、費錢不治病”的“忠告”,以及詐騙對象常提問題的多版本“標準答案”。實施詐騙時,業務員只需“照本宣科”。面對“專業”解答,很多人對其“專業”身份深信不疑。
套路三:點評錄音提“演技”,流水作業“騙中騙”。民警在一臺電腦中發現一份“客服一部優秀錄音”文件夾。楊雋飛說,該團伙定期評選“優秀錄音”,并進行點評,以此提高“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