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高度重視提高威脅仿真能力。美軍認為,俄羅斯、中國、伊朗及其他國家都采購和開發了以前只有美國及其盟國才擁有的傳感器-射手網絡和遠程精確制導彈藥,導致西方國家過去三十年間的電子戰優勢急劇消褪。美國國防部必須改進電子戰系統,提升電子戰能力,而這比過去要更加困難了。
要開發新一代電子戰技術,在包含各種敵方(紅色)輻射源、友方(藍色)系統、商業與政府信號的真實電磁環境中對這些技術進行測試是必不可少的。測試環境越真實、越早將電子戰系統暴露在復雜威脅場景中,對后續的開發就越有利。要獲得這樣的逼真度,測試與評估過程中所使用的信號環境就必須能高度表征系統服役時遇到的真實環境。換句話說,有效的威脅模擬器創建的信號環境應當包含:所有時刻、所有射頻輻射源的位置與距離,以及所有在戰場上不斷移動的輻射源及其幅度、相位、頻率的變化。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自第一臺模擬器問世以來,電子戰仿真界一直在努力跟上威脅的發展。目前,由于現代雷達工作模式變化能力的發展,要評估電子戰系統在每一種場景下的性能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有源電掃相控陣雷達可以在瞬間同時改變其許多特性,所以電子戰系統必須應對的雷達工作模式數量也就無法確定。正如電子戰資深專家Robert Andrews博士所說的那樣:“有N個威脅場景,但我們不知道N是多少。”
完整地表征這些雷達的特性就需要其性能數據。但是,由于新型雷達從未在戰爭中應用,搜集這些數據的機會很少。因此,在沒有實際戰斗的情況下,搜集敵雷達數據的過程即變為要隨時隨地抓取碎片信息。總之,只有當敵系統完全投入到實際沖突中時,才有可能知道挫敗它所需要的一切,但對作戰人員而言那已經太晚了。
Andrews博士說:“測試評估人員必須對雷達進行仿真,但需要有數據才行。然而,雷達的工作狀態在不斷變化,一會兒采用邊掃描邊跟蹤模式,一會兒又變為搜索或其他模式。可能遇到的場景數幾乎是無限的,模擬它們的唯一方法是記錄下某些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一些未知情況,創建至少能合理地代表可能遇到的作戰場景是確實可行的。因此,電子戰界依靠各種數字式模擬仿真工具來實現相關功能。
持有用來打鳥的氣槍,是否構成非 | |